2015年4月4日 星期六

【破曉-大稻埕的天光】: 孕育北台灣政經商貿與文化的曬穀場






【破曉-大稻埕的天光】為台灣作曲家,石青如,於2010年受蔣渭水文化基金會所委託而創作的音樂。蔣渭水文化基金會自2006年起,每年約在10月17號台灣文化日前後舉辦音樂會,也讓台灣的年輕音樂人才有一展長才的機會。




今年(2015)年初,在緬懷台灣音樂巨匠-蕭泰然大師-辭世之餘,偶然在Youtube聽到石青如老師的作品【破曉-大稻埕的天光】第四樂章,有如寒冬中壁爐內的慍火,暖了人也暖了心。我立馬搜尋各大銷售平台,皆未找到實品CD,後來在一間看似可疑的網站上找到其販售資訊,打了電話才消除了些疑慮,便隨即下訂。雖然對方也沒現貨,回說要跟蔣渭水基金會詢問,我才白癡般的恍然大悟!是啊,怎麼不直接向基金會詢問呢!終於,等到了放假,任何誘惑都已無法抵擋那對於其他樂章的垂涎了。



在2012年師大音樂系特別演出記者會上,石老師說這首曲子她想要表達的是:「台灣養成的一個音樂人怎麼樣在她的創作理念,把台灣音樂的養分跟土地的情感反芻到作品裡面」。的確,在本曲的第二樂章,很明顯的可以聽出台灣歌謠《思慕的人》主題旋律若隱若現;融合古典樂的作曲技巧,獨奏與樂團間情話綿綿,若即若離的鋼琴、小提琴,時而獨自吟唱,時而深情對話,有如日制時期台灣人民對自身土地之情一般。



此首作品為鋼琴、小提琴雙協奏曲,共四樂章。第一樂章由小提琴帶出小調主題,一種稍嫌壓抑氣氛壟罩著,但又異常優美,樂曲一陣小躁動後轉為明朗的大調,描繪出大稻埕的繁榮狀,雖是在日本殖民統治時期,台灣人對同胞對土地的熱愛,宛如夏季的陽光灑下,性暖味質樸。此樂章以小調作結。第三樂章以詼諧曲似的熱鬧開場,中段小提琴以優美的旋律串場後轉為熱鬧,大膽的預示第四樂章的性格。此樂章以台灣風味的五聲音階搭配西方的和聲,如此有趣的混搭除了意指大稻埕是塊融合本土文化及世界文明的海陸貿易樞紐,同時也歌頌當時民族意識的啟蒙。終樂章光輝的進行曲,象徵台灣人民往現代化思潮的邁進,中段對比著曲末的A大調,以a小調的形式隱喻那艱難的人權及文化奮鬥;辛苦栽成的果實總是甜的,破曉的主題在曲末點出,大稻埕的那位醫生,人稱「台灣新文化運動之父」,帶領台灣走向世界。



這件作品對石青如老師而言並不是個里程碑,而是個開始。她希望透過這件作品能夠讓更多人一起關懷音樂裡對於本土文化的思維及反省。老實說,作為樂團伴奏的師大音樂系在這首曲子的表演及詮釋上並不那麼完美。我一開始聽的時候對樂團是有些挑耳的,然而此曲為蔣渭水基金會委託創作,我想由師大音樂系來演出也是適合的 : 音符的長相、長短、及各部間的搭配還略顯青澀,不過正是因為這樣而呼應了破曉主題-BEGIN。



*樂曲小介

第一樂章  稍快的中版 a小調
第二樂章  自在的行版 A大調
第三樂章  流暢的快板 f#小調
第四樂章  有精神的稍快板A大調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